本文转自澎湃、柒财经
近半月来,多家金融机构拟招聘催收相关人才。
6月3日,光大银行发布的招聘公告显示,零售与财富管理部客户营运中心-专属运营团队电话催收岗拟招聘3人,负责对分配的贷后账户进行管理,对违约客户及时进行电话告知;了解客户情况,登记客户信息和还款信息;建立管理台账并及时跟进并更新信息;协助进行过程管理和账户数据的分析与总结,并总结提供风险策略的优化建议;协助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和流程规范。
5月31日,三湘银行公告称,为更好地实现战略发展目标,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现面向全国引入高级催收管理人才、高级电催人才等7个岗位的高级人才。公告显示,高级催收管理人才将负责制定和执行催收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督导逾期客户催收工作,及时跟踪后续情况,同时定期管理和分析催收数据,结合数据进行监控、分析各部门催收情况,制定和调整催收策略,管理并辅导业务部门完成各阶段的催收业绩指标。
微众银行5月29日发布的招聘信息显示,拟招聘业务运营支持岗(委外运营)人才,负责委外催收机构日常业绩指标及过程指标监控,为机构督导提供现场运营数据支持;负责委外催收作业、品质合规性、催收强度的检查监测,确保委外催收机构不良资产清收资源投入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促进委外催收机构效率提升;负责委外催收政策在催收机构的执行情况监测,确保委外催收机构充分了解作业政策,促进业绩提升;负责委外催收政策效果反馈并提出优化建议;其他委外催收运营相关事项管理。
中国互金协会5月15日发布的《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规定,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应加强催收组织管理,明确具体负责催收业务的管理部门,指定一名高级管理人员负责管理相关工作,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可组建专门负责催收业务的部门。
一直以来,在银行业,处置信用卡等不良资产,主要有三种方式——自催、诉讼和外包催收。
一般来说,诉讼的成本较高,对银行来说使用得相对较少;自催方面,目前多数银行信用卡中心都有自己的催收团队。像招商银行,截至2022年底,其催收团队人力规模约2400人。
但从催收规模上讲,相比较而言,银行将逾期贷款催收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公司的更多。
这是因为,银行的核心业务是包括存款和贷款等在内的金融服务,而不是债务催收。将逾期贷款催收这一非核心业务外包,可以使银行更加专注于其核心业务,提高业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而将债务催收外包还有利于降低成本和风险。因为催收逾期贷款相对复杂且成本较高,第三方催收公司因为专注于债务催收,可以采用众所周知的更灵活和多样化的催收手段,更有利于催收的达成,而银行如果这样做,则面临较高的声誉风险。这也是为何此前永雄集团能够在几年之内迅速成长为一家手握数百亿“欠条”的催收巨头。
不少银行合作的催收机构有几十家甚至数百家。今年1月,中原银行发布了《2024年度信用卡贷款委外催收项目入围结果公告》,公布22家信用卡贷款委外催收入围公司名单,其中包括2家智能催收公司和20家人工催收公司。交通银行信用卡中心合作的公司更多,同是在1月,其也公布了委外催缴合作机构名单,其中包括43家催收公司和164家律师事务所。
但随着监管的更加严格,委外催收也一定程度上给银行业带来了风险。
今年4月,兴业银行信用卡中心因对外包催收机构管理不严,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责令改正,并处罚款40万元;其相关负责人员也被监管警告。去年底,威海蓝海银行因对合作机构催收管理不到位等,也被罚70万元。
催收机构的日子也不好过。今年4月下旬,永雄集团宣布,不再从事具体催收业务。这背后是此前其179名员工被安徽警方跨省带走。而在黑猫投诉上,对第三方催收公司“暴力催收”等方面的投诉也屡见不鲜。
而且,催收行业或许即将迎来“国标”。前不久,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从实操层面对催收行为和催收行业提出诸多要求,如限制催收的电联次数、通话时间,要求记录催收通话内容的真实、客观、完整,催收内容应经金融机构事先审核,禁止“爆通讯录”等等。
可以想见,“国标”并不会比“指引”更宽松。所以,“国标”出台后,一方面将把一直在灰色地带游走的催收行业带向阳光;另一方面可能会对催收活动有更直接的控制,带来的则是第三方催收机构的催收效果不如以前,而且短期内“合规”的第三方催收机构也会相应减少。
那么从成本考量,虽然外包催收初看似乎更经济,但长期来看,对于要合作数百家外包机构的大型银行来说,建立和维护一个内部催收团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更有成本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