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吴晓波频道 作者 巴九灵
今年一季度,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依然没有改善,销量仅有1.8万辆,同比下跌38.4%。
这时候,保时捷中国为了完成今年的年度销量目标,开始把“寒气”传给经销商们,让他们“压库存”,也就是让经销商多从保时捷这边拿货。
但经销商们不干了。
于是到最后,矛盾激化,经销商被“逼上了梁山”,与保时捷对峙。新丰泰、百得利和美东集团三家经销商,要求保时捷为他们补贴购买新车1%—4%的毛利,来缓解亏损的压力。
虽然在5月27日,保时捷中国官方回应,将与经销商共同应对行业转型,为这次短暂的风波画上了句号,但这次事件的启示意义,依然值得思考。
而这次的保时捷事件带来的启示或许是,当车企给予经销商的压力过大时,4S店作为消费者和汽车品牌之间的“防火墙”,极有可能让车企引火烧身。
BT财经创始人张津京分析此次“保时捷事件”,他认为:“所有拥有4S店的车企,都存在在一定时间内向经销商的营销体系压货的现象,只是保时捷的情况更为严重。”
在他看来,保时捷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车辆价格昂贵且销量不佳,许多潜在买家被新兴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吸引,导致目标客户群缩小,再加上保时捷的电动车技术并不领先,导致品牌接受度和销量进一步下降。
张津京说道:“保时捷一些4S店在一个季度内的销量甚至不足20辆,这就严重影响了现金流,当保时捷向经销商压货时,这对经销商来说就是致命打击。”
而相较于遇到类似情况,会提供补贴的国产品牌而言,张津京认为:“保时捷的管理团队延续了过往的强势,所以没有给予经销商任何补偿,希望享受压货带来的效果,却不愿承担责任或提供补偿,这才引起了经销商的不满。”
这或许才是“保时捷事件”的本质原因。
这次事件,从经销商的角度来看,或许也并非只是单纯的经销商与品牌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小巴,该事件可能是经销商想借此机会,严肃地提醒相关品牌总部,提醒他们正视中国市场的行业变革——这不只是一次短期的冲击,希望品牌方不能只寄希望于等待从波谷回升,而是要更积极主动地应对中国市场的变化,其中自然也包括在经销商政策方面的措施调整。